谈及烧仙草,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那杯夏日里的清凉饮品。在福建闽西南地区,烧仙草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那里人们夏季消暑的必备良方。古老的制作方法中,人们会直接采用草本植物,辅以草木灰进行烧煮,其制作工艺与神仙豆腐颇为相似。如今,这种独特的饮品已经走出闽西南,成为广受欢迎的夏日冷饮。而凉粉草,作为烧仙草的主要原料,正是这种饮品的灵魂所在。若你所在之地也有此植物,何不尝试亲手制作一杯烧仙草,感受那独特的夏日清凉?凉粉草,这一名字源于其独特的制作特性:将枝叶加水煎煮,即可得到清凉可口的凉粉。此外,它还被誉为仙草、仙人草或仙人冻。传说在古代,一场大旱导致土地上的植物几乎枯竭,当地居民不得不煮干草以充饥。偶然间,一位村民在煮草时掺入了草木灰,意外发现煮出的汁液在冷却后竟凝结成如豆腐般的冻状物,这一发现巧妙地解决了食物匮乏的问题。于是,人们纷纷认为凉粉草是上天赐予的珍宝,因此,仙草、仙人草、仙人冻等美名便流传至今。此外,由于凉粉草的制作过程中掺入了草木灰,而草木灰是通过燃烧产生的,这也为凉粉草增添了一个别称——烧仙草。
凉粉草,这一神奇的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逐风草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它与薄荷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因此在外形上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叶片,其相似度极高。凉粉草的茎上部直立,而下部则伏地生长,能生出不定根,其植株高度通常不会超过1米。它的茎呈四棱形,这是唇形科植物的共同特征;而叶片则狭长呈卵形,上下均覆盖着白色绒毛,并带有明显的褶皱。凉粉草的花期主要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份以后,正是它绽放美丽的时候。其花序为轮伞花序,由多花聚集成总状,顶生或侧生于枝条上,开花形态与益母草、薄荷颇为相似,花冠颜色则以浅紫色为主,略带白色。到了秋季的10月份左右,凉粉草的果实逐渐成熟,变为黑色。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称凉粉草“茎叶秀丽,香犹檀藿。夏取其汁和羹,其坚成冰”,这充分证明了古人已经发现了这种植物的凉粉制作价值。目前,凉粉草在南方地区如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广泛分布,常见于水沟或路旁,成为南方特有的草本植物。谈及凉粉草的食用价值,其制作凉粉的技艺尤为出色。这种植物富含多糖,通过简单浸水和揉搓,便能提取出大量粘液。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后,这些粘液便能凝结成块,成为美味的凉粉。值得一提的是,用新鲜凉粉草制作的凉粉呈绿色,若想制作出如烧仙草般的黑色果冻,需采用晒干的凉粉草。制作凉粉的过程因原料状态而异。对于新鲜的凉粉草,只需简单用手揉搓,便能提取出制作凉粉所需的粘液。而若是使用晒干的凉粉草,则需先经过蒸煮处理。蒸煮30分钟后,将残渣过滤,再加入适量的食用碱以及淀粉(如玉米粉或木薯粉)进行搅拌。待混合物放凉后,便会自然凝固,从而制成我们熟悉的黑色烧仙草。品尝一口,冰凉粉的口感即刻传来,炎炎夏日里,它无疑是一股清凉的慰藉。若想尝试制作烧仙草却缺乏新鲜的凉粉草,别担心,干凉粉草同样可用。这种植物不仅可制成美味的凉粉,还是南方常用的中草药,药用价值极高。在炎热的夏季,凉粉草常被用于解暑,其寒性特质使其成为口渴、中暑时的理想选择。煮水饮用,既能解渴又能消暑,实在是夏季的良伴。此外,《中国药植图鉴》中也有记载:“凉粉草为清凉解渴除暑剂。全草煎服,可治糖尿病。”这进一步证明了凉粉草不仅美味可口,其药用价值亦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