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德说尊严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 [复制链接]

1#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52897.html
                            

说尊严

云德

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也是社会治理追求的目标,当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应有之义。

尊严一词,出自《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是讲为师者要尊贵、庄重、肃穆且有威严。后人推而广之,广泛指涉有关国家、民族、团队和个人的身份、地位与价值的认同,进而彰显他们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平等受尊重的权利。

毋庸置疑,在尊严类别的范畴中,国家与民族的尊严涵盖主权、领土、内*、外交各方面,属于国家的至高利益,是国家经济实力、*治建构、国防力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体现。而公民尊严则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立场,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包括人格、言行、财产和安全在内的不容侵犯的神圣权利。公民尊严既是国家尊严生成的基石,又赖以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民族尊严须有国家机器和人民大众的鼎力支撑和共同维护,否则就可能凌空蹈虚、无所附丽。如果国家不能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自由的创新创造环境、宽松的精神文化氛围和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公民整体的尊严就得不到保证;如果公民没有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社会就会死气沉沉、丧失活力,或者争斗不休、危机四伏,国家与民族尊严最终也难以维持。因而,在建设强大的国家经济、*治、文化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强化公民的尊严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仅就个人而言,人的尊严首先源于自爱、自重与自尊。尊严既是主体的内在感受,更是外部世界对于主体对象的价值判断。爱惜自己羽毛,珍重个人声誉,是个体获取并享有尊严的前提。人,生而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不论种族职业,只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都是现实生活中丰富个性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是一种有价值、有尊严的社会存在。如若妄自尊大、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恶性膨胀,自以为尊贵,自我标榜过了头,在别人眼里则一钱不值,严而无尊,何来尊严?而蓬头垢面、放浪形骸,自暴自弃、胡作非为,自轻、自贱、不自尊,同样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正如《孟子》所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自尊、自爱、自重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没有自觉清醒的个性修为,个人的尊严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人的尊严来自情怀、节操与骨气。人远离动物本能的本质在于情怀与信仰,其中最能显示人格魅力的品质是节操与骨气。悲悯博爱的情怀让人超尘脱俗,自带威严;高尚的气节与操守让世人敬仰,是大众追随效仿的楷模,有了这样的品格,人的尊严即可不树而立。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齐国义士不吃黔敖的嗟来之食,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洋人侮辱性的施舍,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断然拒绝日寇义演的邀约,贝多芬坚决不给入侵维也纳的拿破仑*官演奏等等,他们高尚的行止,展示着情怀、操守和骨气的磅礴力量,也把做人的尊严诠释得淋漓尽致。

再者,人的尊严在尊重与善待他人中形成。谦恭是做人的美德,敬人者人自敬。尊重是一种平等理念深入内心的自然外露,是基于理解、包容和接纳之上的行为准则,它不仅表现在对待长辈、上级、偶像和显贵的态度上,更是体现于平辈、下级、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交往的行动中。摒弃任何不合时宜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身份、职业、兴趣与爱好,不以个人观念和喜好为标准来臧否他人,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真诚宽容并接纳与自己不尽合拍的思想与行为,尤其是设身处地理解和包容处在弱势状态人们的想法与诉求,尽可能求同存异、摆脱执念、从善如流,寻找社会最大公约数,在一视同仁、真心实意的平等相待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建树自我的尊严。

此外,人的尊严还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持守。尊严不在乎一时一事,而在于一生一世。人生如幻,从来没有永远不败的赢家。尊严在顺境时易于把握,逆境时最难掌控,尤其是在生活极度贫困和强力逼近生命极限的时候,屈服和妥协的诱惑具体而强烈,信念与尊严的固守则尤为艰难。当年在南加州逃难的年轻人哈默,虽然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仍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他极具尊严的品格被杰克逊一眼看中,慷慨接纳并以女相许,最终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大亨。幼年失怙的清贫少年傅雷,第一次走进同学家的花园洋房,为别人那好过自家睡床百倍的高档木地板震惊不已,回家向寡母哭诉。母亲平静地告诫他:不必羡慕人家漂亮的地板,只要我们不亢不卑有尊严地好好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都可以踩在脚下。一句话改变了傅雷自卑的心理,成就了他一生傲视群雄的翻译事业。也正是因为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不屈意志,让他在“文革”中选择了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决绝行动,为世人留下无尽的唏嘘、感叹与崇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国人崇尚的美好品德,也是锻造和锤炼个人尊严的试金石。那种在权贵面前摇尾乞怜、恶势力之下为虎作伥的卑劣行径,历来为中国文化所不耻。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身处逆旅不随波逐流,即便是卑微如尘埃,也决不可扭曲似蛆虫,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诚如齐国太史不惜杀头,坚持把“崔抒弑君”写进史书的铮铮铁骨,才成就了史笔如铁的历史神话;恰如苏武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不辱使命的浩然正气,方书写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代价固然巨大,却把尊严二字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辈虽不能至,但也心向往之。

尊严是个关乎民族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一个国家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民族自信;一个公民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内在灵魂,生命只剩下生物学意义。所以,维系国家和公民的尊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每人都具有清晰自觉的尊严意识,文明进步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处在波谲云诡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要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辨别真伪的能力,真诚呼唤社会良知,切实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与人格尊严,勇于抵制各种冠冕堂皇旗号下的违法乱纪现象,坚决同那些践踏公民权利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努力让每个靠诚实劳动立身的百姓都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让和谐包容、相互尊重的谦谦君子清风重新吹拂神州大地。

小暑逢庚起初伏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李建永

俗话说:“热不过大小暑,冷不过大小寒。”在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的一个月时间里,是一年里最热的季候。东汉许慎《说文》云:“暑,热也。从日,者声。”东汉刘熙《释名》亦云:“暑,煮也,如煮物也。”小暑一般在每年阳历7月7日或8日。今年是阳历7月7日(农历六月初九)10时37分49秒交节。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比较而言,小暑之于大暑,其酷热程度“犹小也”。故俗谚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和大暑已是夏季的最后两个节气。故《礼记月令》云:“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这是把小暑和大暑放在一起来讲的。而《逸周书时训解》则是分开来讲:“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乃学习。”

小暑一候“温风至”。这是说进入小暑以后吹来的风都是热风。《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有一节文字专门写六月初小暑燠热天气:“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古人有八句诗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红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小说虽然不免夸张成分,但五*六月小暑大热,倒也是实情。

小暑二候“蟋蟀居壁”。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我的故乡又叫秋铃儿、叫铃子。笔者幼年时常跟小伙伴抓秋铃儿,后来在课文中读到蒲松龄《促织》,才知道其名促织,又叫蟋蟀。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距今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诗经豳风七月》诗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三种虫均善鸣叫。斯螽即螽斯,螽读作终,螽斯就是蚂蚱,也叫蝈蝈。有些老北京人喜欢养蝈蝈,爱听个叫声儿。《诗经周南螽斯》有“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意谓子孙兴旺、世系绵长。莎鸡又名纺织娘,亦属螽斯科,鸣声“轧织、轧织”,故名纺织娘。“蟋蟀居壁”,是说六月份蟋蟀藏在墙壁的洞穴之中。由于“豳历”三月至十月的月份与夏历相同,故蟋蟀七月之后的行踪,恰如《七月》诗中所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小暑后蟋蟀还在“居壁”,但随着七月天气逐渐由凉转冷,便从野外进入寻常百姓家。另据《本草纲目虫部灶马(附录:促织)》讲:“促织,蟋蟀也。陆玑《诗义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翅及角,善跳好斗,立秋后则夜鸣。”所以南宋道教南宗派宗师白玉蟾《蟋蟀》诗云:“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小暑三候“鹰乃学习”。鹰属猛禽,嘴钩曲,趾有钩爪,非常锐利。李时珍认为“鹰以膺击,故谓之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唐代张守节正义:“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其中“膺突向前,其性悍勇”,亦可以解释为鹰之本性。隋代魏彦深《鹰赋》称鹰“嘴同钩利,脚等荆枯”“身重若金,爪刚如铁”,刻画形象而逼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放鹰》诗云:“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唐代诗人张孝标《鹰》诗亦云:“穿云自怪身如电,煞兔谁知吻胜刀。”足见鹰之厉害!“鹰乃学习”的“学习”,古人把它当做两个字(词)——“学”与“习”,即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是也。所以在最初版的《辞源》里,是找不到“学习”这个词的。“习”字的繁体是“習”。《说文》讲:“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習”的本义是鸟扇动翅膀频频飞起。故“鹰乃学习”,是指雏鹰在小暑之后开始练习飞翔。

唐代诗人包佶《伏日》诗云:“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几度衣裳汗,谁家枕簟清?”其中“火炎逢六月”说的是小暑六月初期天气大热,“金伏过三庚”讲的是“夏至三庚数头伏”。由于每年开始数伏的日子,必然在小暑三候之内,故俗话说“小暑逢庚起初伏”。不过,这只是个“概数”。在每年小暑十五天里,有的年份是小暑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数头伏(比如今年就是小暑后第一个庚日——7月16日即农历六月十八——庚午日起初伏),有的年份则是小暑之后的第二个庚日(比如年则是小暑后第二个庚日——7月20日即农历六月廿六——庚寅日起初伏)。笔者从年到年这二十年里的数伏日考查过来,小暑后第一个庚日数头伏的占11年,第二个庚日数头伏的占9年,基本上对半开。所以总体来看,俗谚“小暑逢庚起初伏”,还是在“小暑十五日”这个“概数”范围之内。

数伏,数伏,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伏?《释名补遗释天》:“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关于伏,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南北朝宋代裴骃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代张守节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综上所述,伏有两层意思:一是“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讲的是伏的字面意义,即躲避酷暑找凉快之意。二是“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讲的是数伏之由来。简单地讲,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尽管金秋必然取代炎夏,亦即“以金代火”,但在炎夏火盛之时,金却只能“伏藏”。故唐代颜师古释之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

俗话说:“九隔九,伏隔十。”这是说,数九是一个九相隔九天,数伏是一个伏相隔十天。由于古代纪年、纪月、纪日均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周而复始排列组合而成,“十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所以庚与庚之间的间隔是十。也就是说,每伏为十天,头伏、中伏和末伏加起来共三十天,称做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二十天(今年的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共有四十天,热的时间更长。至于从哪天开始数伏?最准确的说法就是俗话所说的“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也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亦即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唐代徐坚等奉敕撰写的《初学记》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今年夏至(6月21日,即农历五月廿三)后第三个庚日(7月16日,即农历六月十八)是庚午日,从这一天开始起初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7月26日,即农历六月廿八)是庚辰日,从这一天开始入中伏;今年立秋(8月7日,即农历七月初十)后第一个庚日(8月15日,即农历七月十八)是庚子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8月25日,即农历七月廿八)是庚戌日,此日出伏——亦即伏天结束。此前两天(8月23日,即农历七月廿六)是处暑。处暑一般在数伏结束的前两三天或者后两三天。处暑的处,是停止的意思。处暑就是暑天到此为止。俗话说:“处暑伏不来。”明人张岱《夜航船天文部秋》亦讲:“处暑:处,上声,止也,息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息之也。”

据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记述:“黍者,暑也,种黍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种黍必待暑”的“暑”,并不特指小暑和大暑,只是说种黍要在进入炎夏大热的时候。我问大哥,咱们老家(晋北)什么时候种黍子?大哥说:“俗话说‘芒种植黍生芽’,一般在芒种前三四天种黍子。”这与氾胜之所说的“先夏至二十日……可种黍”,时间正好吻合。我把《氾胜之书》中的“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译成白话讲给大哥。大哥说:“黍子初生怕雨浇心,到小暑前后黍子已有三四寸高,正是喜雨的时候。”喜雨就好。民间把头伏这一天的单日或双日分别叫做“公伏头”或“母伏头”。今年头伏的第一天是农历六月十八,十八是个双数,这一天就叫做“母伏头”。俗话说:“下破公伏头,干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锅台长蘑菇。”换言之,如果今年头伏第一天下雨,那么今年的雨水就偏多。伏天里雨多是好事。俗话说:“伏天偏雨如偏财。”又说:“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还说:“庄稼汉要吃米,一伏三场雨;庄稼汉要吃面,九九雪不断。”

夏季到来绿满窗

王祥夫

夏天之难过,有一个专用名词是“苦夏”,但你要是看一看专门以割麦子为生的麦客你就不会以为自己的夏天是怎么苦了,麦客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首先那热你就受不了,但我们可能谁都不准备去当麦客,所以不说也罢。

苦夏之苦首先在于人们到了吃饭的时候都没什么胃口,与鄙人同乡的邓云乡先生说到了夏天最好是喝粥,粥菜便是咸鸭蛋,当然腌制过的咸鸡蛋也可以,但你不可能一日三餐都在喝粥,所以还要吃些别的,比如面条,也一定是过水面,面条煮好捞在凉水里过一下,然后拌以麻酱*瓜丝再来一头新下来的大蒜。北方在夏天还会吃捞饭,那一定只能是小米捞饭,蒸好,过水,菜是新摘的瓜茄之属,这个饭也不错。南方人的大米饭是否也可以这样用凉水过一过再吃?起码是鄙人没这么吃过也没听人们说过有这种吃法。但咸鸡蛋确实是下粥的佳品,而这咸鸡蛋也只是腌几天就吃,不能腌久了,腌到咸得让人咧嘴受不了,常见有人把一枚咸鸡蛋分两回吃,在咸鸡蛋的一头先用筷子弄个洞,吃的时候把筷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吃,吃一半,再找一小片纸把这咸鸡蛋的口封好,下一次再接着吃。

在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唯有一个地方能让人好受一些,不知是读谁的小说,像是贯通兄的小说吧,主人公病了,烧得十分厉害,又恰好是夏天,大夫就让人把他扶到家里的大水缸靠着缸坐着,这不失之为一种取凉的好做法。小时候,看王妈做凉粉,把搅好稠糊状的粉膏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抹到水缸的外壁上,不一会儿那粉皮就可以从缸壁上剥下来了,也就是做好了,买回来的*瓜洗好了扔到大水缸里,拿出来吃的时候是又脆又凉,还有那种粉颜色的水萝卜,也是洗好了放在水缸里,还有西瓜,整颗地放在水缸里让它凉着。这必须是那种大水缸,我的父亲大人,曾把买来的鲫鱼十来条地放在缸里养着,我对那水便有些嫌恶,父亲大人反说把鱼放在水里水会更好,虽然用那水做出来的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我亦是不喜。后来那鱼终被慢慢吃掉。家里的水缸,一年也是要洗上那么几次,那样大的缸,洗的时候只有放倒,这便是小孩子的事,钻到缸里边洗大缸,里边确实要比外边凉快得多。那种大缸,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了,茶馆里偶尔还能见到,种几株荷花在里边也颇不难看。

夏天到了,夏天虽热,却亦有它的诗意,只一句“夏季到来绿满窗”,只一个绿字,像是就什么都有了,而且满满的,要你去怀想。

山高云天外(国画)刘秦州

原标题:《云德:说尊严

《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